党史上的今天 完全平等 真正双赢

首页    党建工作    党史上的今天 完全平等 真正双赢

党史上的今天

完全平等 真正双赢

1950年2月14日《中苏友好同盟互助条约》在莫斯科签订。1949年12月16日,毛泽东访问苏联。周恩来于1950年1月20日抵达莫斯科。1月22日,中苏就签订新约和协定问题开始正式谈判。经过毛泽东、周恩来同斯大林、维经斯基会谈,两国政府签订《中苏友好同盟互助条约》。

条约规定:双方采取一切必要的措施,制止日本或其他直接间接在侵略行为上与日本相勾结的任何国家之重新侵略与破坏和平;对有关中苏两国共同利益的一切重大国际问题,均将进行彼此协商;遵照平等、互利、互相尊重国家主权与领土完整及不干涉对方内政的原则,发展和巩固中苏两国之间的经济与文化关系等。同时,还签订了《关于中国长春铁路、旅顺口及大连的协定》和《关于贷款给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协定》。根据这些协定,苏联同意放弃在中国的特权,不迟于1952年末,将中国长春铁路的一切权利和财产无偿移交中国政府,并从旅顺口撤退苏联军队,中国政府偿付苏联自1945年以后在此处的建设费用。大连的行政由中国管辖,苏联在大连临时代管和租用的财产于1950年内由中国政府接收。苏联政府贷款3亿美元给中国政府。《中苏友好同盟互助条约》的签订,确定了中苏两国政治军事同盟关系以及发展两国友好关系的准则。1979年4月,五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七次会议决定,《中苏友好同盟互助条约》30年期满后不再延长。次年4月,该条约期满后废止。

 

历史背景

1949年12月6日,中华人民共和国才刚刚成立2个月的时候,毛泽东主席登上了前往莫斯科的专列,并于12月12日抵达莫斯科,对苏联进行正式访问。这是他生平的第一次出国。在毛泽东主席与周恩来总理的努力下,中苏两国于1950年2月14日签订了《中苏友好同盟互助条约》以及《关于中国长春铁路、旅顺口及大连的协定》《关于苏联贷款给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协定》《关于中苏友好同盟互助条约的补充协定》。2月17日,毛主席登上回国的专列,结束了这次具有历史意义的苏联之行。毛主席访苏取得了巨大成功。

在1950年的《中苏友好同盟互助条约》签订之前,1945年8月14日,国民党政府曾与苏联政府签订了《中苏友好同盟条约》以及《关于中国长春铁路、旅顺口、大连的协定》。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期,斯大林确定了战后苏联在远东的两个战略目标:把外蒙古从中国的版图中独立出来,形成广阔的安全地带;恢复沙皇俄国在中国东北的势力范围,以确保苏联在太平洋的出海口和不冻港。苏联的这一要求,通过1945年2月8日斯大林与时任美国总统罗斯福的会晤以及雅尔塔协定得到了美国方面的保证。为了迫使中国国民党政府接受苏联的条件,美国和苏联两面夹击,软硬兼施。在苏联红军已经大举进入中国东北之后,蒋介石终于被迫同意签订了这个城下之盟。以毛主席为核心的中共第一代领导集体,带领全党、全军和全国人民,则冲破雅尔塔体系,赢得了解放战争的胜利。

中国革命的胜利从根本上改变了亚洲和远东的格局,也迫使苏联重新调整对华政策。为了在冷战的国际环境中加强与美国对抗的实力,斯大林无疑需要新中国加盟苏联的社会主义阵营,借助中国在亚洲牵制和打击美国的势力。而中国共产党在夺取政权的革命中得到了苏联的支持和援助,在新中国成立后巩固政权的斗争中仍然需要继续得到苏联的支持和援助,以遏制美国颠覆新中国的企图。特别是面对满目疮痍、百废待兴的经济状况,毛主席等新中国领导人心急如焚,深感中国要恢复经济、发展生产,在一个新生国家进行建设和管理方面,需要苏联的大量援助。而当时新中国与西方国家正处于对立状态,得到苏联的援助是中国惟一的指望。毛主席正是在这一大背景下,到苏联进行访问的。

12月16日,毛主席一行抵达莫斯科,当晚即同斯大林举行会谈,讨论双方关心的主要问题。毛主席首先提出:目前,最重要的问题是保障和平。中国需要三年至五年的和平时间,把经济恢复到战前的水平,并稳定全国局势。中国重大问题的解决,取决于今后的和平前景。斯大林回答说,目前尚不存在对中国的直接威胁。日本还没有站起来;美国虽然发出战争叫嚣,但它最怕打仗;欧洲被战争吓破了胆。如果我们共同努力,不仅能够保障5至10年的和平,而且能够保障20至25年,甚至更长时间的和平。这一看法与当时中共中央的估计相一致。

12月21日,毛泽东出席斯大林70寿辰庆祝大会,并作为第一个致祝词的外国领导人发表了讲话。24日,斯大林再次同毛主席举行会谈,主要商讨越南、日本和印度等亚洲兄弟党的事情。尽管在会谈前毛泽东已请苏方陪同人员转告斯大林,他感兴趣的首先是中苏条约问题,但斯大林在会谈时对此却只字不提。此后,来莫斯科祝寿的各国领导人陆续回国,毛主席仍滞留在那里,斯大林没有再约见他。毛主席感到十分失望。他向苏方人员表示,他到苏联来不仅仅是祝寿的,而是来办事的。

由于毛主席参加祝寿活动后,中苏双方都没有关于他的进一步报道,国际上出现种种猜测,英国通讯社甚至散布谣言说毛泽东被斯大林软禁起来。与此同时,西方国家也开始调整对华政策,一个重要的动向是印度和英国准备承认新中国。僵持局面不能再继续下去了,斯大林只好改变不废除中苏旧约的初衷。

针对英国通讯社散布的谣言,1950年1月2日,《真理报》在头版刊登了塔斯社记者对毛主席的访问。其中特意披露,毛主席访问苏联的目的是:解决有关中华人民共和国利益的各项问题,首先是现有的中苏友好同盟条约问题,苏联对中华人民共和国贷款问题及两国贸易和贸易协定问题等。当晚,斯大林派莫洛托夫和米高扬会见毛主席,征求他对处理中苏条约的意见。毛主席提出三个方案:第一,签订新的中苏友好同盟条约;第二,由两国通讯社发表一个简单的公报,仅说两国就中苏旧约及其他问题交换了意见,并在重要问题上取得一致;第三,签订一个声明,说明两国关系的要点。毛主席优先考虑的无疑是第一个方案。他强调说,把中苏关系以新条约的形式固定下来,有极大利益,中国人民将感到兴奋,我们可以有更大的政治资本去对付帝国主义国家,去审查过去中国和各帝国主义国家所订的条约。莫洛托夫当即表示,第一项办法好。随后,双方为周恩来赴莫斯科参加谈判作出安排。

1月20日,政务院总理兼外交部长周恩来率领中国政府代表团抵达莫斯科。22日晚,中苏双方开始就签订新约和协定的问题举行正式谈判。会谈一开始,斯大林就表示,过去的《中苏友好同盟条约》是对日战争时订立的,现在已落后于时代,因此必须修订,虽然以前我们曾设想可以保留。毛主席说明:根据目前形势,我们应当借助条约和协定把现存于中苏之间的友好关系固定下来,这无论在中国还是在国际关系方面都会引起积极反应。他强调:要把新条约和原来的条约从根本上区别开来。过去说的是对日战争时的合作,现在应是防止日本侵略;过去国民党只是口头上谈友谊,现在具备了真正友谊与合作的一切条件。新条约应包括政治、经济、外交、军事和文化合作的各项问题,最重要的问题是经济合作。随后,双方对新条约的条款,处理中长铁路、旅顺口及大连问题的原则,贷款和贸易协定等问题交换了意见。

在1月22日的原则性会谈中,经斯大林提议和毛主席赞同,委托维辛斯基和周恩来两位外长负责新条约文本的起草工作。经过几轮修改,双方就文本内容达成一致。新约的名称是《中苏友好同盟互助条约》,共六项条款,有效期为30年,其宗旨和条文比之旧约作了重大的修改与补充。新约的宗旨是:加强中苏两国的“友好与合作,共同防止日本帝国主义之再起及日本或其他用任何形式在侵略行为上与日本相勾结的国家之重新侵略”,“依据联合国组织的目标和原则,巩固远东和世界的持久和平与普遍安全”。新约规定:“一旦缔约国任何一方受到日本或与日本同盟的国家之侵袭因而处于战争状态时,缔约国另一方即尽其全力给予军事及其他援助。”“双方保证以友好合作的精神,并遵照平等、互利、互相尊重国家主权与领土完整及不干涉对方内政的原则,发展和巩固中苏两国之间的经济与文化关系,彼此给予一切可能的经济援助,并进行必要的经济合作。”新约还增加了“双方根据巩固和平与普遍安全的利益,对有关中苏两国共同利益的一切重大国际问题,均将进行彼此协商”的内容。

在条约起草工作开始之后,两国代表就关系双方重大权益的三方面问题反复进行了谈判。虽然在谈判中出现了种种矛盾,但最终双方都作出了相应的让步,以达成协议

1950年2月14日,《中苏友好同盟互助条约》和《中苏关于中国长春铁路、旅顺口及大连的协定》《中苏关于贷款给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协定》的签字仪式在莫斯科克里姆林宫举行。周恩来和维辛斯基代表各自政府在文件上签字,斯大林和毛泽东出席签字仪式。同日,中苏双方发表关于两国缔结新的条约与协定的公告,并声明中苏旧约与协定均失去效力。2月17日,毛泽东、周恩来等离开莫斯科回国。

《中苏友好同盟互助条约》和有关协定的签订,是新中国外交取得的重大成果。4月11日,中苏新约及有关协定经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委员会和苏联最高苏维埃主席团正式批准生效。在批准这一条约时,毛泽东强调指出:“这次缔结的中苏条约和协定,使中苏两大国家的友谊用法律形式固定下来,使得我们有了一个可靠的同盟国,这样就便利我们放手进行国内的建设工作和共同对付可能的帝国主义侵略,争取世界的和平。”

在毛泽东主席与周恩来总理的努力下,中苏两国签订的《中苏友好同盟互助条约》及三个协定,是完全平等的双边条约与协定,也是真正实现双赢的双边条约与协定。毛主席、周总理在与苏联方面的谈判过程中所表现出的坚决维护国家民族利益的坚定意志和高超的斗争艺术,永远是中国共产党人学习的光辉典范。

 

重温精神

2006年2月14日至20日中共中央举办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专题研讨班。胡锦涛、温家宝先后在开班式和结业式上讲话。胡锦涛强调要真正使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成为惠及广大农民群众的民心工程。2006年4月至2007年1月,中央连续举办50期培训班,对全国5474名县委书记、县长进行“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专题培训。

 

今日党史小问答

1.( )是中国革命史上具有划时代意义的事件,标志着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伟大开端。

A.辛亥革命

B.中国共产党的建立

C.五四运动

D.第一次国共合作

 

C

 

2.国共产党创建的第一块农村革命根据地是( )。

A. 井冈山革命根据地

B. 晋冀鲁豫根据地

C. 鄂豫皖根据地

 

A

 

2022年2月14日 15:11
浏览量:0
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