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史上的今天 完全平等 真正双赢
党史上的今天
完全平等 真正双赢
1950年2月14日,《中苏友好同盟互助条约》在莫斯科签订。1949年12月16日,毛泽东访问苏联。周恩来于1950年1月20日抵达莫斯科。1月22日,中苏就签订新约和协定问题开始正式谈判。经过毛泽东、周恩来同斯大林、维经斯基会谈,两国政府签订《中苏友好同盟互助条约》。
条约规定:双方采取一切必要的措施,制止日本或其他直接间接在侵略行为上与日本相勾结的任何国家之重新侵略与破坏和平;对有关中苏两国共同利益的一切重大国际问题,均将进行彼此协商;遵照平等、互利、互相尊重国家主权与领土完整及不干涉对方内政的原则,发展和巩固中苏两国之间的经济与文化关系等。同时,还签订了《关于中国长春铁路、旅顺口及大连的协定》和《关于贷款给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协定》。根据这些协定,苏联同意放弃在中国的特权,不迟于1952年末,将中国长春铁路的一切权利和财产无偿移交中国政府,并从旅顺口撤退苏联军队,中国政府偿付苏联自1945年以后在此处的建设费用。大连的行政由中国管辖,苏联在大连临时代管和租用的财产于1950年内由中国政府接收。苏联政府贷款3亿美元给中国政府。《中苏友好同盟互助条约》的签订,确定了中苏两国政治军事同盟关系以及发展两国友好关系的准则。1979年4月,五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七次会议决定,《中苏友好同盟互助条约》30年期满后不再延长。次年4月,该条约期满后废止。
历史背景
1949年12月6日,中华人民共和国才刚刚成立2个月的时候,毛泽东主席登上了前往莫斯科的专列,并于12月12日抵达莫斯科,对苏联进行正式访问。这是他生平的第一次出国。在毛泽东主席与周恩来总理的努力下,中苏两国于1950年2月14日签订了《中苏友好同盟互助条约》以及《关于中国长春铁路、旅顺口及大连的协定》《关于苏联贷款给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协定》《关于中苏友好同盟互助条约的补充协定》。2月17日,毛主席登上回国的专列,结束了这次具有历史意义的苏联之行。毛主席访苏取得了巨大成功。
在1950年的《中苏友好同盟互助条约》签订之前,1945年8月14日,国民党政府曾与苏联政府签订了《中苏友好同盟条约》以及《关于中国长春铁路、旅顺口、大连的协定》。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期,斯大林确定了战后苏联在远东的两个战略目标:把外蒙古从中国的版图中独立出来,形成广阔的安全地带;恢复沙皇俄国在中国东北的势力范围,以确保苏联在太平洋的出海口和不冻港。苏联的这一要求,通过1945年2月8日斯大林与时任美国总统罗斯福的会晤以及雅尔塔协定得到了美国方面的保证。为了迫使中国国民党政府接受苏联的条件,美国和苏联两面夹击,软硬兼施。在苏联红军已经大举进入中国东北之后,蒋介石终于被迫同意签订了这个城下之盟。以毛主席为核心的中共第一代领导集体,带领全党、全军和全国人民,则冲破雅尔塔体系,赢得了解放战争的胜利。
中国革命的胜利从根本上改变了亚洲和远东的格局,也迫使苏联重新调整对华政策。为了在冷战的国际环境中加强与美国对抗的实力,斯大林无疑需要新中国加盟苏联的社会主义阵营,借助中国在亚洲牵制和打击美国的势力。而中国共产党在夺取政权的革命中得到了苏联的支持和援助,在新中国成立后巩固政权的斗争中仍然需要继续得到苏联的支持和援助,以遏制美国颠覆新中国的企图。特别是面对满目疮痍、百废待兴的经济状况,毛主席等新中国领导人心急如焚,深感中国要恢复经济、发展生产,在一个新生国家进行建设和管理方面,需要苏联的大量援助。而当时新中国与西方国家正处于对立状态,得到苏联的援助是中国惟一的指望。毛主席正是在这一大背景下,到苏联进行访问的。
12月16日,毛主席一行抵达莫斯科,当晚即同斯大林举行会谈,讨论双方关心的主要问题。毛主席首先提出:目前,最重要的问题是保障和平。中国需要三年至五年的和平时间,把经济恢复到战前的水平,并稳定全国局势。中国重大问题的解决,取决于今后的和平前景。斯大林回答说,目前尚不存在对中国的直接威胁。日本还没有站起来;美国虽然发出战争叫嚣,但它最怕打仗;欧洲被战争吓破了胆。如果我们共同努力,不仅能够保障5至10年的和平,而且能够保障20至25年,甚至更长时间的和平。这一看法与当时中共中央的估计相一致。
12月21日,毛泽东出席斯大林70寿辰庆祝大会,并作为第一个致祝词的外国领导人发表了讲话。24日,斯大林再次同毛主席举行会谈,主要商讨越南、日本和印度等亚洲兄弟党的事情。尽管在会谈前毛泽东已请苏方陪同人员转告斯大林,他感兴趣的首先是中苏条约问题,但斯大林在会谈时对此却只字不提。此后,来莫斯科祝寿的各国领导人陆续回国,毛主席仍滞留在那里,斯大林没有再约见他。毛主席感到十分失望。他向苏方人员表示,他到苏联来不仅仅是祝寿的,而是来办事的。
由于毛主席参加祝寿活动后,中苏双方都没有关于他的进一步报道,国际上出现种种猜测,英国通讯社甚至散布谣言说毛泽东被斯大林软禁起来。与此同时,西方国家也开始调整对华政策,一个重要的动向是印度和英国准备承认新中国。僵持局面不能再继续下去了,斯大林只好改变不废除中苏旧约的初衷。
针对英国通讯社散布的谣言,1950年1月2日,《真理报》在头版刊登了塔斯社记者对毛主席的访问。其中特意披露,毛主席访问苏联的目的是:解决有关中华人民共和国利益的各项问题,首先是现有的中苏友好同盟条约问题,苏联对中华人民共和国贷款问题及两国贸易和贸易协定问题等。当晚,斯大林派莫洛托夫和米高扬会见毛主席,征求他对处理中苏条约的意见。毛主席提出三个方案:第一,签订新的中苏友好同盟条约;第二,由两国通讯社发表一个简单的公报,仅说两国就中苏旧约及其他问题交换了意见,并在重要问题上取得一致;第三,签订一个声明,说明两国关系的要点。毛主席优先考虑的无疑是第一个方案。他强调说,把中苏关系以新条约的形式固定下来,有极大利益,中国人民将感到兴奋,我们可以有更大的政治资本去对付帝国主义国家,去审查过去中国和各帝国主义国家所订的条约。莫洛托夫当即表示,第一项办法好。随后,双方为周恩来赴莫斯科参加谈判作出安排。
在条约起草工作开始之后,两国代表就关系双方重大权益的三方面问题反复进行了谈判。虽然在谈判中出现了种种矛盾,但最终双方都作出了相应的让步,以达成协议。
1.( )是中国革命史上具有划时代意义的事件,标志着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伟大开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