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史上的今天:调整 巩固 充实 提高
1962年5月7日至11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在北京举行工作会议,讨论中央财经小组提出的《关于讨论一九六二年调整计划的报告》。会议由刘少奇主持,周恩来、朱德、邓小平作了讲话。会议正确地分析财政经济形势,作出全面贯彻执行“八字方针”和对国民经济进行大幅度调整的重大决策,要求切实地按照农、轻、重次序对国民经济进行综合平衡。
为此,会议决定进一步缩短工业生产建设战线,大量减少职工和减少城镇人口,切实加强农业战线,增加农业生产和日用品生产,保证市场供应,制止通货膨胀等一系列调整国民经济的果断措施。会后随即迅速贯彻落实:基本建设投资,由1961年的123.3亿元,减少到1962年的67.6亿元。工业战线实行必要的关停并转;国营工业企业在1961年减少的基础上,本年减少18000多个。本年1月至8月,精简职工850万人,减少城镇人口1000万人。为实现中共中央在1962年初提出的“当年平衡,略有回笼”的方针,除加强银行信贷和财政管理外,还对部分商品实行高价销售的办法。
(1961年1月,中共八届九中全会召开,正式通过对国民经济实行的八字方针。)
历史背景
20世纪60年代的国民经济调整,是中国共产党在探索中国建设道路遭遇严重困难后为力挽危局而做出的重大决策,是这个历史阶段中的重要转变。在历史转变中的1962年,刘少奇正确判断“七千人大会”后国民经济面临的严重形势,果断提出了经济大调整的决策,并采取了一系列举措,为中国摆脱经济困境做出了重要贡献。
(刘少奇在七千人大会上发言)
中央财经小组的报告经毛泽东审阅同意后,中央决定召开以讨论报告为主题的中央工作会议,在全党高级干部中统一认识,对国民经济进行大幅度调整。5月7~11日,中央工作会议召开。会议分析了经济形势,做出了大幅度调整经济的决策。会议期间,刘少奇主要围绕以下几个问题作了讲话。
(一)对形势的估计和对待困难的态度
从各小组的简报来看,与会者对经济形势和困难程度存在着不同的认识,主要表现为“对困难的认识不足,对农业生产恢复的艰巨性认识不足”。有的简报反映:“现在困难很大,而调整进度却很慢,主要是因为大家对困难的深度和克服困难的艰巨性认识还不一致。比较普遍的情况是:还有些盲目乐观情绪和侥幸心理,似乎只要今年农业有个好收成,明年就万事大吉了。所以,大家都在观望、等待,硬撑着空架子,不肯收摊子减人,又错过了近半年的时间。”简报反映出的这些思想状况自国民经济调整以来就一直存在,这是刘少奇等中央领导所担心并力求加以解决的,所以会议首先要解决思想认识问题。
(二)关于1962年年度计划调整问题
5月7日下午,刘少奇主持召开全体会议,听取李富春和李先念关于调整1962年国民经济计划的报告。刘少奇指出:“可能还有一些指标完不成。一九五八年以后,我们每年都调整计划,而且每一次都是往低里调,都是年初计划高,年末调低。只有19年调高一次,从一千八百万吨钢调到两千万吨钢,结果没有完成。这一次又是调整指标,一九六二年的指标又是调低。同志们,是不是以后不再调低了?让我们搞点低指标好不好?搞了这么多年高指标,我们搞一年低指标行不行?以后计划要这样定:计划定低一点,在执行中间超过计划;按短线来平衡,不是按长线来平衡,而且要留有余地,以便在执行中间超过计划。‘左’了这么多年,让我们‘右’一下吧。这个高指标的尾巴,一直还没有割掉,今年要把这个尾巴割掉才好。”这既是对1958年以来经济计划工作的批评,也为此后制定计划明确了指导思想。
(三)关于减少城镇人口和精减职工问题
5月11日,刘少奇就减少城镇人口和精减职工问题提出了总体要求:“决心要大,行动要快,但是要有区别、有步骤地来进行,不能慌慌忙忙一股风”,他还提出了要注意的事项和工作部署:第一,准备要充分,既要做好出乱子的准备,更要做好群众的思想工作;第二,各个部门都要抓紧工作;第三,行动要迅速,各省要成立指挥部;第四,要加强纪律性。
1. 1960年中共中央提出“调整、巩固、充实、提高”的八字方针,其中“调整”是指()。
2. 1960年中共中央提出对国民经济实行“调整、巩固、充实、提高”八字方针,目的是()。